图1 箱体空间模型 图2 住吉的长屋 2.2 管道空间 管道空间是岭南民居中通廊的原型,是建筑中水平方向上贯穿建筑整体通道(图3),风在管道里流动,充盈其中,所以管道空间是风的通道。同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室外的自然通过管道融入建筑当中,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是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一种暧昧模糊的灰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透明性和纵深性。 图3 管道空间模型 图4 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 管道空间的通风机制,由于管道贯穿建筑,促进了风的流通,促使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换气。 安藤忠雄的德国驻日大使馆方案中应用了管道空间(图4)。在设计过程中他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工作及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另外十分注重自然能源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他的思路是设计一个贯穿整个建筑的风道结构,以此在建筑中引入绿化。方案中南北方向重叠在一起的办公空间和贯穿有绿化带的风道结构,继承了日本庭院的灰空间,通过建筑物之间的绿化和管道空间的开敞性除去了建筑的封闭感,体现整个建筑内部和外部的一体感、通风性、透明性以及纵深性。东西向上,邻接的绿化带浸透到百叶褶皱型办公楼之间,形成“微型绿色环境”。建筑物细长而纵深结构确保了内部空间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同时减少了通风阻力,结合管道空间,实现了整个建筑的自然换气可能。 2.3 狭缝空间 狭缝空间是岭南民居中冷巷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紧凑的布局在建筑之间形成一道道狭窄的巷道,实质是一种狭窄高耸的天井空间,这就是冷巷的来源。狭缝空间是嵌入两建筑体之间的灰空间(图5),其高与厂远大于宽,有如建筑体之间的狭缝,让直射阳光难以进入,为建筑引入柔和的漫射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热压作用带动室内通风。建筑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营造了阴凉的内部环境。 图5 狭缝空间模型 图6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当狭缝空间的一侧有建筑形成阴影区,受太阳照射的面积小,受晒时间短而长波辐射少、空气温度较低,空间内就会形成温度差,从而形成热压通风。狭缝空间是截面面积较小的风道,其风速会增大,风压会降低,与其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就会被带出,较冷空气就会进人补充,达到通风效果。狭缝空间要达到好的通风效果,与它的朝向也有很大的关系。岭南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或南,因此冷巷为南北向,便于通风,还必须造成阴影区,才能达到冷巷的目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设计采用“冷巷”策略。设计者用一个个 “切口”将图书馆的体量分解(图6)。狭窄的“切口式”天井与阅览室单元穿插布置,切口的倾斜方向背离日照方向,在引入阳光的同时促进了建筑的“自遮阳”。“切口式”天井是对“冷巷”效应的再现,阳光顺势而下,渗透到建筑内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览获得均匀的照度。 2.4 边廊空间 边廊空间是岭南民居中檐廊的基本模型。岭南民居中,檐廊连接天井,是室内与室外的第二次过渡,檐廊既属于室内,但其对天井院落开敞,所以又是室外空间,具有暧昧与模糊二重性。边廊空间作为一种灰质的过渡空间,是楼板结合结构柱廊之间围合成的半开放式的空间,其外层是辅助空间,内部是主要空间,辅助空间为主要空间阻挡了日晒,光以柔和的散射光进入室内,同时保持气流的流通。 3 结语 通过对传统岭南民居中的灰空间的学习,对其原理进行提炼和转化,并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以满足了岭南地区的遮阳、隔热、通风要求,与岭南湿热气候环境相适应,达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的,并与建筑外环境相适应,且营造了舒适良好的建筑内环境,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上述对灰空间营造手法研究探索为岭南地区的绿色建筑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将岭南传统建筑元素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技术、传统手法与新形势、新技术以及新的功能要求相结合。希望本文能为核心期刊目录2014同行作为参考,让我们一起为建筑的绿色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国强等.可持续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叶晓健.查尔斯.柯里亚的建筑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连战连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沈池、孟建明.“冷巷”校园——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设计 [J].建筑学报,2004,(9):20—25. |